高质量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

2021-04-21 15:44:52     来源:西安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为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和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为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和动力。当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都是人才。应牢固树立国家战略意识,勇于承担使命,积极发挥人才禀赋优势,高水平推进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建设,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表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并讲话:“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人才强国战略被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纲要以专门章节论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障。“一带一路”需要一大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高质量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跨国文化交流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为其保驾护航。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部委的“人才行动”便紧跟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和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文化旅游部提出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规模达到3万人次,邀请800名著名智库学者、汉学家、翻译家来华交流、研修,培养150名国际青年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人才;商务部加大资源投入、丰富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我们将积极实施创新人才交流项目,未来5年支持5000人次中外方创新人才开展交流、培训、合作研究。”

人才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人才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人才的协同发展是关键。应实施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战略,吸引更多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创业、兴业。《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共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注重选拔符合西部地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未来。西部地区应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加快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聚焦科技资源优势,西安打造丝路国际人才高地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技人才辈出。近年来,西安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涵养一流人才生态,全力打造丝路国际人才高地。

作为“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西安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科研资源:63所高校,460多个科研机构,100万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2万项技术成果的科技资源加速平台,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2020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4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创新基地12个,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6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5.17%,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西安入选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进至全国第六。

西安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推动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安高新区技术经理人在整个技术产品化过程中,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全市加快推进城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共促成303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西安市2021年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打造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要突破1500亿元,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0个以上,强化金融支持,全年服务科技企业贷款达到650家以上,科技贷款要达到30亿元以上。

2020年以来,西安先后印发《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支持政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人才引育、激励、流动和服务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西安打造成创新创业活跃、海内外人才向往汇聚的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和丝路科创中心。制定“西安英才计划”,建立“人才+项目”评审机制,突出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实际贡献,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计划用3年时间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名以上。《西安高新区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人才、金融、创业孵化等关键要素,力促人才、科技、产业、金融有机结合,全力支持硬科技创新。措施提出,每年设立1亿元硬科技创新人才专项资金,对硬科技创新人才给予人才津贴,对硬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创业项目给予支持。

得益于有效的人才政策和精准有力的产业创新支持,西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硬科技产业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培育出上百家硬科技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硬科技发展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高位发展,卫星导航、人工智能、虚拟成像、集成电路等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正加快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数字经济与智慧农业、先进制造业、地理信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治理水平全方位提升,推动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提速,点亮“数字丝路明珠”。

提升城市能级,西安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沃土

一座城市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和基础,而给人才以成长的沃土,更是体现这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西安在共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承担重要使命,赢得国家赋能,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给各类创新人才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展现才能的舞台,释放强劲“西引力”。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今年4月2日,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西安召开,省长、领导小组组长赵一德强调,要深刻认识陕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肩负的特殊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准确把握“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战略定位,围绕实现“五通”目标,充分发挥陕西区位优势,以实施大项目为支撑,以构筑大平台强功能,以建设大通道扩开放,以推进数字化提效能,全面提升“五大中心”能级。要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为重点,统筹港城港贸港产发展,着力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在全国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中,西安走在前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已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开通运行15条干线通道,覆盖了欧亚大陆全境。2020年全年开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班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西欧”集结体系,西安相继开行了12条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等主要货源地。推出“德国快线”、中欧班列公共班列等创新产品,西安国际港站日前正式挂牌运行,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

中欧班列“长安号”以及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构筑了西安对外贸易大通道,助推西安加速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西安港现已聚集外贸类企业360余家、物流企业300余家,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企业加速聚集,累计引进电商企业超过1200家。京东全球购、沃尔沃整车进口、奥迪整车进口项目落户西安港,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中铁等一批优秀企业竞相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万亿元级商贸物流大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下一步,西安将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为重点,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际物流枢纽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港城、港贸、港产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班列“+贸易”“+物流”“+产业”“+金融”“+城市”“+人文合作”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陕西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打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

未来已经清晰可见,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给大量交通商贸物流人才尤其是中欧贸易人才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天地。西安应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中欧班列人才队伍,培养吸纳精通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加工贸易、项目运营、市场营销、财务金融、外语等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全力支持“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提供人才支撑。

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西安作为中华文明根脉城市不变的底色。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创新教育合作机制,是新时代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4年来,西安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新模式,全力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要门户。科技教育合作不断拓展,西安在以色列等国设立17家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推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统筹匹配。文旅交流日益增进,西安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文化交流中心,发起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西安当选世界城地组织联合主席城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7个,“丝路朋友圈”不断拓展。医疗合作持续深化,西安交通大学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

“十四五”时期是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5年。西安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创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需要更多具有人文交流理念、通晓相关国家语言、知识面广、具有全球视野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外人文交往新篇章。

服务“一带一路”,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助力西部人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造力和转化力、实现人才引领发展,亟需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人才发展治理服务体系。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安居、医疗、教育保障,高标准建设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提高西部地区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国际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外智库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联合在西安共建“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

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外向型经济等重点发展方向,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服务“一带一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承接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交流和成果转化,做大做强人才交流事业。积极配合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工作,围绕政策对接、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党建研究、课题服务、成果转化、品牌传播、会议会展、项目投资等领域重点突破,助力西安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促进“一带一路”人才交流合作,打造丝路国际人才高地。

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强化智库、产业、高校、科研精准对接,探索实施更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轨的政策和措施。汇聚高端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强化知识产权成果保护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依托丝路国际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徐蕴峰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编委会委员;张新阳 中外智库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吕晓光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市场运营中心总经理)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柜陆续开机 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柜陆续开机 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完成交会对接和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目前,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实验柜陆续加电开机,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您可能喜欢
神舟十四号:太空生活丰富多彩
神舟十四号:太空生活丰富多彩

10月12日下午,中国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这也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度过4个月多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

“最美教师”韩龙:把音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
“最美教师”韩龙:把音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

​从一名怀揣音乐梦想的普通大学生,成长为逐梦军营的文艺士兵;从致力于音乐事业的职业音乐人,变身为扎根基层的乡村音乐教师。一年援疆、三年援藏,他把音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奔向美好生活丨“有学上”还得“上好学”
奔向美好生活丨“有学上”还得“上好学”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里,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教育正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帮助实现无数人的梦想。

奔向美好生活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奔向美好生活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全面发展,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之努力的目标。

您还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