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陕西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2-21 20:21:10     作者:徐蕴峰
未来,陕西应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加快文化产业合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集文化设计、制作、展示、贸易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推进文化“走出去”,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丝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中心。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9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基础设施“硬联通”扎实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亮点纷呈,互帮互助“心联通”持续深入。“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为各国应对世界变局下的风险挑战创造了条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

陕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被国家赋予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开发开放枢纽等重大任务,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不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陕西深入贯彻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带一路”建设总体部署,印发实施《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5-2020年)》、《陕西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等,围绕“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发挥陕西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牢了坚实基础。

9年来,陕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举全省之力加速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将其打造为陕西创新驱动新引擎、产业发展新引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创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强化制度创新系统集成,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新举措,强化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支撑,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目前,陕西长期积累的发展势能正在加速释放,助力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枢纽优势,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加速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提升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枢纽功能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9年来,陕西积极探索国际货运线路运营新形态,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作业流程,提升通关效率,不断拓宽国际贸易通道:长安号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国内17座城市提供集结联运服务;中老国际货运班列、中越国际货运班列等相继开行……一条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在加速形成。

从2013年第1列长安号开行,到2018年开行破1000列、2021年开行3841列,再到2022年11月开行破4000列,9年来,长安号不断扩线、提速、增效,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9年累计开行超过1.5万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20%,推出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一系列系统性、集成性创新举措。如今长安号开行线路达到17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17条国内集结线路可直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国内主要货源地,集结体系初具规模。今年10月,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始发站西安国际港站,全国首趟境内外站点均有明确到发时刻的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出,实现了中欧班列发展史上的新突破。

西安国际港务区在不断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通道枢纽功能的同时,全力推动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截至目前,东南沿海300余家外贸类企业、300余家物流企业以及超过1200多家电商企业落户西安港,马士基、美国安博、普洛斯等国外行业龙头相继与西安本地企业达成合作,总投资206亿元的中远海、中林、五矿、山东港等18个集结中心支撑项目正加快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聚集,有效提升了集结中心的产业支撑能力。

到“十四五”末,陕西将建成连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网综合大通道,形成西部领先、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枢纽优势,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性商贸物流枢纽和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

创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5年里,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680个改革创新案例,32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舱单归并”“货站前移”“铁路快速通关”“通丝路”“单一窗口”等一项项制度红利,催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陕西成为投资和贸易的热土。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内累计新设企业85072家,其中,外资企业904家,新增注册资本1.13万亿元,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吸引了全省3/5的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40%。

优势产业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制度创新的前提。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陕西自贸试验区各功能区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中心片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探索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运输规则,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杨凌示范区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快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产品加工、国际农产品商贸物流发展,扩大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出口规模。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直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重点工作。去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国际商事法庭迁入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家级“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快步伐。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国际商事法庭以及司法部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三个中心”,不断升级法律服务,让企业更顺畅地对接国际规则。

面向“十四五”及不久的将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应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与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衔接,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落实好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积极发展陕西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进口贸易政策、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通关物流追溯,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实现“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全链条。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赋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自2017年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科技合作创新之路。陕西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成立陕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与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19个国家级、64个省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高标准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先后与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中国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前提。9年来,陕西服务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创新之路的伟大使命,充分发挥高校院所、专业人才、硬科技等禀赋资源,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加快秦创原这个陕西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建设,创新资源要素加速聚集。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实力为根本,努力打造“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规划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创新经济高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对接、人才交流、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外联内畅、流动共享的双向合作通道,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丝路科创中心”。

陕西以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加快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增强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支撑力。今年以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三器”建设加速推进,“两链”融合专项深入实施,总窗口集聚效应凸显。截至目前,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余家,是去年总数的136%;技术成交额2184.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24%。

西安高新区是西安乃至陕西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过去的三季度,西安高新区经济继续逆势上扬,GDP达到2293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位居全国“十强”高新区第一。2020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新增上市过会企业23家,7家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培育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和未来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打造“硬科技之都”。

2021年,西安高新区举全区之力、集全国之智、聚全球资源,在220平方公里的丝路科学城上建设“一城、三区、十组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绿色智慧的未来理想城”。持续构建并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服务平台”创新链,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参与全球科技发展的竞争力。

全面启动建设一年多来,“丝路科学城”立足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系统部署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现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18家。聚集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217家,并形成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及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丝路科学城“55611”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商业史学会、国声智库等国家一级学会、新型智库组织深度参与丝路科学城建设战略规划,从产业研究、人才培养与交流、搭建共建共享大平台、规划科学价值链、培育科学生态体系、城市功能体系、公共配套体系等多维度为丝路科学城的建设提供了智力咨询支持与专业服务。其“丝路国际自贸数字港”将自贸、数字技术、产业、平台、生态等禀赋资源有效链至丝路科学城,旨在打造集自贸合作、国际贸易、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智库研究、大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智慧城市建设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丝路枢纽港,赋能丝路科学城数字化发展进程,建设智慧新城。

丝路软件城服务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定位“万亿智慧产业高地”,是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的“核芯”板块之一,与丝路科学城共同肩负陕西未来十年的发展重心。今年上半年,丝路软件城产业发展迅猛,项目建设有序有力,产城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新增规上企业38家,实现营收243.65亿元,同比增长25.8%,排名位列全国软件产业园前五。在建及计划新开工项目82个,总投资约1500亿元,实现了“一年全面开”的阶段性目标。未来,丝路软件城将对标打造“数字丝路明珠”的目标,建设万亿级智慧产业新高地,与丝路科学城形成高效联动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新格局,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强大支持。

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强化“一带一路”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9年来,陕西充分挖掘科教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支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建立陕西高校“一带一路”智库机构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长安大学加入“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连续举办7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达到50个,18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备案,获批教育部援外项目8个。陕西成为中亚国家学生首选出国留学目的地之一。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西安市委人才办和西安高新区共同高标准建设“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平台包括政策解读、人才认定、金融服务、智库咨询、品牌传播等服务,建设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助力秦创原打造高标准的创新创业生态。依托西安人才集聚效应,整合科研成果资源优势,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力争发挥合力作用,建立区域人才协同机制,营造尊才爱才惜才氛围,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为陕西建设“一带一路”科教创新先导区引人才、聚人气。

国声智库多年来以西安为重点开展智库服务与交流合作,就“数字工匠”全国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创新大赛、丝路人才培训、国际人才交流、自贸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等进行了全面合作。今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一行调研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时表示,国声智库将一如既往地与西安合作,共同促进人才、科技、金融相结合,为建设人才高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陕西应统筹国内外高校教育资源、智库、学会、基金会、企业等各界力量,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字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数字工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国家急需的“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强化“一带一路”人才支撑和储备。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建设能级

文化是陕西最独特的战略资源,蕴含着支撑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9年来,陕西充分发掘丝路起点、华夏之源、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情感枢纽优势,创新开发文化和旅游产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做出了贡献。

陕西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着重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和旅游品牌,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全球影响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风·秦韵”陕西文化周、非遗精品展等一批文化交流项目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从长安到罗马文化交流演展工程”等一批文艺作品广受好评。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规模和影响力逐年增强,通过主办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等大型国际会议和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建立京沪陕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合作机制,陕西文化旅游国际知名度得到全面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地位彰显。

9年来,陕西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进一步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务实合作,全省国际友城总数超过100对,实现中亚地区全覆盖。创新国际合作交往机制,强化欧亚经济论坛、丝路工商领导人峰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智库峰会、“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国际中文论坛等平台功能。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由大唐西市博物馆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目前已与丝路沿线18个国家的24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馆关系,举办两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大会,出入境办展近10次,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互动搭建了平台。

近年来,陕西积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数字化赋能文旅发展效应显著增强。2021年,陕西改造提升了全省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成功申报文化和旅游部“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步行街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名单,立项国家文旅科技创新项目3个,建成全省“5G+文旅”示范应用场景6个、智慧旅游项目2个。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大唐西市集团搭建了大唐链、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三大平台。今年4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唐华北斗数据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推动陕西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产业化发展,增强陕西文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未来,陕西应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加快文化产业合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集文化设计、制作、展示、贸易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推进文化“走出去”,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丝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中心。依托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摸索一批适应文化贸易创新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规模,带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提供战略支撑。

(作者:徐蕴峰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研究智库专家)

动能焕新!未来之城加速崛起!
动能焕新!未来之城加速崛起!

作为西安高新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核心板块,丝路科学城近一年来建设成就格外引人注目,优势产业加速聚集、民生配套交相辉映,一座高品质高能级的现代化新城正在西安西南加速崛起,西安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新实践也在此生动上演。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

您可能喜欢
神舟十四号:太空生活丰富多彩
神舟十四号:太空生活丰富多彩

10月12日下午,中国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这也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度过4个月多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

“最美教师”韩龙:把音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
“最美教师”韩龙:把音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

​从一名怀揣音乐梦想的普通大学生,成长为逐梦军营的文艺士兵;从致力于音乐事业的职业音乐人,变身为扎根基层的乡村音乐教师。一年援疆、三年援藏,他把音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奔向美好生活丨“有学上”还得“上好学”
奔向美好生活丨“有学上”还得“上好学”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里,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教育正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帮助实现无数人的梦想。

奔向美好生活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奔向美好生活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全面发展,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之努力的目标。

您还可能喜欢